第二部分导游讲解语言艺术 一讲解的口语艺术 1.准确恰当 导游人员的口语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遣词用语的准确性。讲解的词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做到就实论虚,入情入理,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的词语。如把二百年历史的“古迹” 夸张为五百年的历史,动不动就是“世界上”、“全中国最美的”、“ 最高的”、“ 最大的”、“独一无二的”、“ 甲天下的”等,这类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会使稍有见识的游客产生反感。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对讲解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讲究斟词酌句,要注意词语的组合、搭配。只有恰当的措辞,相宜的搭配,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要从纷繁富丽的词汇海洋中选取恰当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是件不容易的事。马克思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一丝不苟,“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忆马克思》)。斯大林说,列宁也非常重视“文字上的修饰”,因此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斯大林全集》)。伟人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的精神是我们运用语言时应当效法的榜样。 2.鲜明生动 在讲解内容准确、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语言还要求力求鲜明生动,言之有神,切忌死板、老套、平铺直叙。一般地说,导游人员要善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借代、映衬、比拟等来“美化”自己的语言。只有“美化”了的语言,才能把导游内容亦既故事传说、名人轶事、自然风物等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才能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游客去领会你所讲解的内容,体验你所创造的意境。 请看实例: 有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这样讲解道:“苏州城内园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那一座座山头活脱脱像一头头猛兽,灵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钱豹;金山像卧龙;虎丘山犹如蹲伏地的猛虎;狮子山的模样活似回头望着虎丘的狮子,那是苏州一景,名叫狮子回望看虎丘。” 另一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是这样讲的:“那是灵岩山;那是天平山;那是金山;那是虎丘山;那就是狮子山。” 从上述两例可看到,例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苏州城外的青山讲得活灵活现,用词遗句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例2简单抽象,仅仅向游客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枯燥乏味,干巴,无法使人产生美感。 3.风趣活泼 风趣活泼是导游语言生动性的一种表现。导游人员要善于借题(景或事)发挥,用夸张、比喻、讽刺、双关语等,活跃讲解气氛,增强艺术表现力。请看实例: 有位导游员在讲岳阳楼旁的“三醉亭”(传说诗酒神仙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故建此亭)时说: “女士们,先生们!岳阳有句俗话,叫做三醉岳阳成仙人,各位是不是想成仙呢?” “成仙?当然想啊!”几个游客高兴地答道。 导游员说:“大家若想成仙人,有两个条件。一是醉酒;二是吟诗。” 客人们乐不可支,有的说会吟诗,可惜不会吟酒;有的说会饮酒,可又不会吟诗。气氛十分活跃。 这位导游员又推波助澜地说:“如果谁又能饮酒,又会吟诗,而且到过岳阳三次,那么就会想吕洞宾一样成仙。如果只会饮酒,不会吟诗,或者只会吟诗,不会饮酒,那就只能半人半仙了。” 客人们都兴奋地笑了起来。 这种机智、风趣的讲解语言,不仅能融洽感情,活跃气氛,而且能增添客人们的游兴,获得一种精神享受。 4.幽雅文明 讲解用语要注意讲究幽雅文明,切忌粗言俗语,切忌使用游客忌讳的词语。有的导游员由于平时文明修养不够,在讲解时不知不觉“冒”出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如:“那个老家伙”、“放屁”、“他妈的”、“胖得像肥猪私的,”“老母猪打架——光使嘴”等等。如果改用文明词语就幽雅得多。如: 那个老家伙——那个老头,那个老头儿; 放屁——胡说,瞎说; 胖得像肥猪似的——胖得像弥勒佛似的; 老母猪打架——光使嘴——啄木鸟找吃——全凭一张嘴。 5.浅白易懂 导游讲解的内容重要靠口语来表达,口语声过即逝,游客不可能像看书面文字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当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才能理解,所以要根据口语“ 有声性” 的特点,采用浅白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口语化的句子一般比较短小,虽然也有属于长句的,但一般要在中间拉开距离,分出几一个小句子来,如:“这座大佛高17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 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善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 句子多停顿几次,说起来就毫不费劲,因为一口气不可能说太多太长,不然,听者也会因句子太长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现在有的导游讲解缺乏口语特点,听起来就像背导游词,如:“各种质地的象,经常是皇帝的陈设品,象高大威严,体躯粗壮,性情温柔,粗大的四蹄直立于地,稳如泰山,象征着社会的安定和皇权的巩固。这是一对铜胎法琅嵌料石太平有象,它能通四夷之语,身驮宝瓶而来,给皇帝带来了农业的丰收和社会的太平,故御名曰‘太平有象’ 。” 这段讲解的每句话经过细心雕琢的痕迹很重,词语使用过于文绉绉的。如 “体躯粗壮” 、“ 通四夷之语”“身驮宝瓶而来” 、“ 故御名曰”等等,这都是书面语,而不是浅白的口语,游客即使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很难听清听懂。如“tIqa”(体躯) 就这么听确实令人费解。 导游讲解词多源于书面语言,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讲解之前或讲解之中把它改说成口头语。其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是改变用词,也就是用通俗的词语,如,体躯一躯体、身体;然而一可是、但是;;仿佛一好像、活像;秉性耿介一性格直率;蜿蜿逶逶一弯弯曲曲,等。 二是改变句式,如书面语:“阆中巴巴寺也叫久照寺,是伊斯兰教嘎德勒叶教门中第一位来我国传教的前清大老师祖穆罕默德教徒阿卜董喇希的墓地。”口头语:“阆中巴巴寺,又叫久照寺,是一个穆罕默德教徒的墓地,他名叫阿卜董喇希,是伊斯兰教嘎德勒叶教门中,第一个到我国传教的前请大老师祖的教徒。” 6.清楚圆润 导游讲解的口语要吐字(词 )正确清楚,要正确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发音器官是由呼吸喉头声带、共鸣腔和咬字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在发音过程中协调配合得好,才能形成正确清楚的语音,否则,就会含混不清。无论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还是外国语都要力求发音准确,吐字(词 )清楚。正确处理好字(词 )和声音的关系,是口语表情达意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讲究声音的清亮圆润,避免粗糙生硬,嘶哑的重喉音、鼻音和气声,正确运用呼吸器官和共鸣腔,使声音和谐、纯正、适度。 二讲解的态势语艺术 导游讲解并不是单靠动口就可以圆满完成的,必须用态势语言来辅助导游讲解,如果把站姿、眼神、手势、表情等处理得恰到好处,就会增加讲解的效果和魅力。凡是不注意游客视觉反应,完全凭自己的口才来进行导游讲解,是不会成功的。讲解时的态势语言艺术有站姿、目光、表情、手势等。 1.站姿 站姿能显示导游员的风度。一般说来,导游人员讲解时,身体要挺胸立腰,端正庄重。所谓“ 站如松,坐如钟” 就是这个姿态。导游人员若在车内讲解,必须站立,面对客人,肩膀可适当倚靠车厢壁,也可用一只手扶着椅背或扶手栏杆。在实地导游时,一般不要边走边讲。在讲解时,应停止行走,面对客人,把全身重心平均放在脚上,上身要稳,要摆出一副安定的姿势。要注意的是,不可摇摇摆摆,焦躁不安,直立不动,或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怪异的动作,如抽肩、缩胸、乱摇头、不停地摆手、舔嘴唇、掐胡子、摒鼻子、拧领带等等。 2.目光 导游讲解是导游员与游客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互动。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双方可以进行“视觉交往”。游客往往可以通过调动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从导游员的一个微笑,一种眼神,一个手势中加强对讲解内容的理解。讲解时,运用目光的方法很多,介绍几种如下: 一是目光的联结。这是加强导游员与游客关系的重要因素。凡是一直低头或望着毫不相干处,以及翻着眼睛只顾口若悬河的人,是无法与游客产生沟通的。但目光不能老是盯着一个人,更不要老是盯着一个人的眼睛,尤其是异性,否则会使人反感或使人不自在。 二是目光的移动。导游人员在讲解某一景物时,首先要用目光把游客的目光引过去,然后再及时收回目光,继续投向游客。 三是目光的分配。目光要注意统摄全部听讲解的游客,即可把视线落点放在最后边的游客的头部,也可不时环顾周围的游客,但切忌只用目光注视面前的一些游客,不然就会冷落后边的游客,使他们产生遗弃感。 四是眼球的转动。当你的视线朝向哪方,你的面孔就应正对着哪方,那种只眼球滴溜溜转动,而头却不随着眼球转动的人是令人生厌的。 五是讲解与视线的统一。当讲解内容中出现甲、乙两人对话场面时,在说甲的话时,要把视线略微移向一方,在说乙的话时,要把视线略微移向另一方,如此可使听众产生一种逼真和临场感。 3.表情 表情是指眉、眼、鼻、耳、口及面部肌肉运动所表达的情感,有关资料载,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首先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么个公式: 信息的总效果=7%言词十38%语调+55%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导游讲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前面谈到的“目光”是面部表情的一个方面,下面再谈谈讲解时的面部整体表情。 讲解时的面部整体表情有助于讲解内容的情感表达。如果讲解时导游员“铁面元情”或麻木不仁,没有必要的感情流露,那么他只能是一部“ 会说话的机器” 。比如,当讲“现在,我们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我想,此刻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感到无比兴奋,无上荣光和自豪!”这段话是表达喜悦心情的,如果导游员的面部表情没有喜悦兴奋的神色,就难以使游客感到你的真情实感,就激发不起游客的感情波澜。 但是,脸上有一定的表情,而缺乏足以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变化,或面部表情过于做作,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一致,不协调,同样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导游员在讲解时,努力做出过于夸张的各种“表情”,就像给小学生讲课或话剧演员的表情一样,就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因为导游讲解既不同于给小学生讲课, 也不同于艺术表演,面部表情要准确,又要适度。为此,面部整体表情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有灵敏感。就是说,要比较迅速、敏捷地反映内心的情感。面部表情应该与口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产生并同时结束,在时间上要同步,表情时间过长或过短,稍前或稍后都不好。 第二,要有鲜明感。导游员的面部表情要明朗化,即每一点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让游客觉察到,那种似笑非笑,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表情是不可能给人以美感的。 第三,要有真实感。导游员的面部表情,要表里如一,即要使游客感到你的表情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皮笑肉不笑或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 第四,要有分寸感。运用面部表情要把握一定的“ 度”,做到不温不火,适可而止。以“ 笑” 为例,导游员可根据讲解情感的变化,有时可表现为“ 朗笑”,有时只表现为“ 莞尔一笑”,有时可表现为“ 微笑”。讲解时的表情,不可用艺术表演的“ 表情”,“ 艺术性” 太强的表情往往过于夸张,在导游讲解的情境中,会显得不自然、不真实,有损于导游讲解的现实性。 总之,怎样运用好讲解的表情语,全在于导游员自己的细心琢磨。 4.手势 讲解时的手势,不仅能强调或解释讲解的内容,而且能生动地表达讲解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使讲解生动形象,为游客看得见悟得着。手势在讲解中的作用有以下三种: 第一,用来表达导游讲解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即所谓“ 情意手势”。在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成功”时,可用握拳的手有力地挥动一下,既可渲染气氛,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第二,用来指示具体的对象,即 “指示手势”。如 “现在我们来到了王府井大街,这里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东边的(用手指东边)是东安市场,西边的(用手指西边)是百货大楼, 这是王府井大街的心脏部分。" 第三,用来模拟状物,即 “象形手势”。如:当讲“有这么大的鱼”时,就要用两手食指比一比。当讲到“五公斤重的西瓜”时,就要用于比成一个球形状。 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手势,都应视讲解的内容而定。在手势的运用上必须注意:一要简洁,易懂;二要协调合拍;三要富有变化;四要节制使用;五不要使用对方忌讳的手势。 |